【4噸重大石佛哭臉變笑臉】
展覽中北齊的一佛二菩薩像體量巨大。雕像用白石雕成,體現(xiàn)了北齊時期河北地區(qū)佛教造像的特征。雖然佛與菩薩像的形體十分高大,但是雕刻卻十分精細,比如佛像袈裟厚重的質(zhì)感,菩薩手指柔軟豐腴,同樣的白石雕鑿,卻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
故宮專家介紹,僅中間的大石佛就重達4噸多。此前20多人用了20多天才將大佛立起來,之前大佛一直在庫房“躺著”。頗為神奇的是,大佛孤寂地“躺”在庫房的時候臉上展現(xiàn)出“哭相”,而如今得以直立展出,燈光下卻展現(xiàn)出迷人的微笑。專家解釋稱,這是因為觀察角度的不同導致的不同視覺效果。
寶蘊樓展覽中,一個貼滿封條的大紅木箱向人們展示著文物南遷的故事,上面寫著“古第一箱”。專家介紹,這個木箱就是當年文物南遷過程中北返的實物。
常常有人問起:故宮博物院好東西都去了臺北嗎?故宮專家介紹,實際上,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避戰(zhàn)火,1933年2月至5月間故宮博物院將13491箱文物分五批南運,暫存于上海,后轉藏于南京。當時,故宮博物院各庫藏品數(shù)以百萬計,大部分保存于原處未動,甚至有的整座庫房的文物藏品均未南遷。此外,各個陳列室須維持正常開放與參觀,保留了一定數(shù)量的展品。根據(jù)民國時期北平故宮博物院的多次清點,留存北平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余件,更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參與南遷文物的20余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