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場
“掃碼送禮物”扎堆高校
昨日中午,北青報記者在中國傳媒大學中藍學生公寓的道路兩旁看到,這里聚集著近10家掃碼送禮的商家,包括水果商、外賣商、整容公司、金融公司等,也有一些單看名字卻不知道經(jīng)營范圍是什么的商家。
據(jù)北青報記者觀察,這些商家的掃碼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通過掃碼關注商家的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并留下手機號、姓名、身份證等信息即可。
第二種是完成上述流程后,還需綁定銀行卡進行1毛或1元的小額支付。在走完商家規(guī)定的掃碼流程后,就能拿到娃娃、手機充電線、糕點等小禮品,也有比較“豪氣”的商家會送價格高達幾十元的一箱飲料或餅干。
現(xiàn)場的促銷員們紛紛賣力地“拉人頭”,有的攔下路人反復解釋,有的甚至強行往過路者懷里塞材料。北青報記者看到,不少學生模樣的過路人在促銷員的游說下,拿出手機掃碼。
調查
學生為何“刷樓”掃碼?
北青報記者在多所高校看到,進行推銷的多是商家招用的兼職人員,特別是很多本校的大學生都參加了掃碼促銷。為何大學生們肯耽誤學業(yè)或者其他實習機會,在校園里從事這樣簡單的重復性勞動?據(jù)了解,其背后的利益誘惑是主要原因。
某學校的一名學生向北青報記者透露了里面的利益鏈,“我們是依據(jù)掃碼的難易程度進行提成,掃碼流程越復雜我們掙的錢越多。”這位學生介紹,有的商家只是給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拉粉絲,每拉一個粉絲他們就能提成1元,如需用戶用手機號注冊,他們可提成4-5元。但是,不少學生更愿干復雜點的活兒,目前,為某金融公司的APP提升“裝機量”最能掙錢。這家金融公司的APP要求用戶下載APP后,填入姓名、手機、身份證號,如用戶選擇綁定銀行卡的話每單可提成40元,如不綁卡而選擇留下照片的話,每單提成30元。
“這些收入是可以日結的,我身邊有同學最高一天掙了5000元。為了多掙錢,我們還會‘刷樓’,進宿舍樓進行推廣。”這位學生說道。
掃碼有無泄露隱私的風險?
學生受雇于商家掃碼,推銷對象自然也是同學或者老師,這樣做會不會給身邊同學造成信息被透露的風險?中國傳媒大學一位申同學表示,他通過一位學長的推薦,參加過一個掃碼送水果的活動,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留下了手機號碼,過了幾天卻突然收到了東五環(huán)地鐵邊有房子賣之類的垃圾短信。也有一位鄢同學說:“我掃了幾次碼,也不知道是通過哪次泄露的,最近總收到基金、股票、保險這些機構的騷擾電話。”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臺的學生記者最近在校內進行了一次“掃描二維碼送禮物問卷調查”,調查了校內135名同學。數(shù)據(jù)顯示,有62.96%的同學經(jīng)常見到掃二維碼送禮物的現(xiàn)象,有51.11%的同學會視禮物而定掃不掃碼。其中,有82.96%的同學認為留下手機號、身份號等信息的掃碼后肯定會泄露信息。
在拿到禮物后,有八成多的同學會選擇取消關注公眾號或卸載APP。但單純的取關和卸載,卻不會讓同學避免信息被泄露的風險,有近四成的同學或身邊同學因為參與掃碼活動而遭信息泄露,這讓很多學生無可奈何。一位鄭同學說:“只怪我當初太單純,為了一杯可樂掃了二維碼,最近總有莫名其妙的人給我打電話。”更有一位同學表示,他想換一個手機號來逃離這些騷擾。
高校能否管理這些掃碼送禮的商家?中國傳媒大學保安處治安科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進行掃碼推銷活動的多是社會人員,同時有的宿舍樓不位于校區(qū)內,所以學校無法集中管理,只有學生提升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不貪圖小便宜才能避免掃碼后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