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養(yǎng)生二要訣
養(yǎng)生的二要訣指的是宜、忌兩個方面。
所謂宜,體現(xiàn)傳統(tǒng)養(yǎng)生的正面準則。養(yǎng)生之宜不下幾十種。其中具有共性的“宜”有30種:心宜常寬;起居宜時;勞逸宜均;耳宜常彈;面宜多擦;目宜常運;齒宜數(shù)叩;舌宜舔顎;津宜常咽;濁宜常呵;發(fā)宜常梳;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身宜常動;睡宜放松;衣宜適時;食宜得中;粗宜養(yǎng)蓄;氣宜平和;神宜寧靜;患宜預防;谷道宜常提;肢節(jié)宜常搖;足心宜常搓;皮膚宜常浴;便宜禁口;鼻宜常揉;足宜常洗;肛宜常提。
傳統(tǒng)養(yǎng)生的反面準則是忌。一般把養(yǎng)生三忌分為三類:
其一是運動之忌。古人注重以動養(yǎng)動,認為動則不衰。而運動包括肢體運動、呼吸運動、按摩運動和大腦運動。運動所忌的是失其時、失其度、失其法、失其境、失其養(yǎng)。
其二是飲食之忌。包括攝取食物的數(shù)量、質(zhì)量、滋味、時間、比例、冷熱、生熟、咀嚼。飲食應忌“過”或“不及”。
其三是七情之忌。人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忌是“不中”或“不和”。“不中”指七情未發(fā),即深藏情感而不將其表現(xiàn)、發(fā)泄。“不和”指七情雖發(fā)卻沒有節(jié)制,反受其害。
二、調(diào)節(jié)心理的兩個“藥方”
心理的調(diào)節(jié)與平衡,對于人的健康與長壽至關重要。當天災人禍、際遇窮通、人情冷暖乃至平時的器官不適、言語沖突、舉止違順等等,都可能使人產(chǎn)生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導致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會對人的身心造成實質(zhì)性的病變或損害。所以懂得和善與調(diào)御身心,是人安身立命、延年益壽的關鍵。
唐代的無際禪師曾為世人開了一幅著名的“心藥方”。他說:“凡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先須服我十味藥方,方可成就。何名十味?即“慈悲心,一片;好肚腸,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藥用寬心鍋內(nèi)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內(nèi)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以此服之,無病不瘥。”同時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須速戒之。以前10味,若能全用,可致上福上壽。若能其四五味者,亦可滅罪延年,消災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無所補,雖扁鵲盧醫(yī),所謂病在膏肓,料難療矣;縱禱天地,祈神明,悉徒然哉。況此方不費藥金,不勞煎煮,何不服之?
洪昭光教授推薦的“養(yǎng)心八珍湯”,與無際禪師開的“心藥方”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正是從中借鑒過來的。他說:“人的幸福,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因此我們要做到心態(tài)平衡,養(yǎng)心八珍湯那是真正的健康心靈的八珍湯、八味藥。第一味藥:慈愛心一片,對世界充滿愛心。這個人如果對世界不充滿愛心,那這個人做不成好人。第二味藥:好心腸二寸。一個人應對世界充滿愛心又善良,肯幫助人。第三味藥:正氣三分。人都要有正氣。第四味藥:寬容四錢。寬容比正氣要多。第五味藥:孝順常在。影響老年人幸福最主要的因素不是金錢地位,而是又孝順的子女在身邊。第六味藥:老實適量,人也不能太老實,太老實變傻子也不行,老實須看情況適量掌握。第七味藥:奉獻不拘。第八味藥:回報不求。把這八味藥放在寬心鍋里,文火慢炒,不焦不燥,就是慢慢經(jīng)常思考,三思為末,淡泊為引,做事要三思而行。還要淡泊寧靜,梧桐子大小,和氣湯送下,清風明月,早晚分服,可凈化心靈,升華人格,榮辱不驚。
“養(yǎng)心八珍湯”有六大功效:第一誠實做人;第二認真做事;第三奉獻社會;第四享受生活;第五延年益壽;第六消災去禍。這是說,一個人既要奉獻社會,還要會享受生活。這里的享受是指人需要更多的業(yè)余愛好,知識面寬一點,有越多的業(yè)余愛好,其心理就越容易平衡。
三、讀書如吃藥,讀書如吃飯
讀書如吃藥。我國西漢時期的劉向最早提出這樣的觀點:“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從醫(yī)學的角度來看,讀書不僅是醫(yī)愚之良藥,也是治病的良藥。《唐詩紀事》里就明確指出:“讀杜詩可以療疾”。讀書可治病,主要用于情志方面疾病的治療。諸如弱智、疑慮、灰心、急躁、萎靡、氣盛等等,大都可以通過讀書得以調(diào)理和矯正。據(jù)《鄢陵縣志》載:“好讀書而要有要領……凡讀者皆有益于身心性命。”意為有選擇地讀書,可使身心愉快,從而對身體產(chǎn)生康復作用。
讀書如吃飯。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其實,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應該有“寧要食無肉,不可日無讀”的境界。人生苦短,來去匆匆,當數(shù)精神愉悅為要,而一卷在手,悉心品讀實在不失為快事。清代詩人袁枚曾說過:“讀書如吃飯,善食者生精神,不善食者生癌瘤。”
國外有許多年過七旬的老人,還毅然到大學里去學習,是為了陶冶情趣,安度晚年。這些老人都深刻地體會到,勤于動腦,選修一兩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對于健康大有益處。美國醫(yī)學博士、心理學家托斯爾說過,“成年人如想保持健康,享受人生樂趣,最好的醫(yī)藥是教室。”的確,當一個人全神貫注在學習的歡樂之中,什么精神不振、頭痛腦熱等都會被拋到九霄云外!“活到老,學到老”,不僅是促進人們精神健康之必須,也是促進身體健康的妙方。
學習為什么能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呢?因為學習能使人心胸開闊,樂觀向上,是防治精神憂郁、神志沮喪、自暴自棄、悲觀失望等不健康心理的良藥。
[邯鄲新聞]我叫王小萌,今年6歲了……7日,一場面向孩子們的面試會在邯鄲市大劇院歡快進行著。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