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這秸稈畫要的就是精細,人要是浮躁了就做不來。這門手藝雖然難,但是一把不值錢的秸稈經(jīng)過加工后能賣到幾百上千元,算是變‘廢’為寶。”河北省平鄉(xiāng)縣退休職工王俊民說。
在河北農(nóng)村,每年玉米收獲之后,玉米秸稈成了最多的無用之物,除了用于喂牲口、焚燒發(fā)電、粉碎回田外,一堆堆的秸稈到處可見。然而,河北省平鄉(xiāng)縣退休職工王俊民,拿起電烙鐵將一把把秸稈加工成秸稈畫。她制作的孔雀,羽毛閃閃發(fā)亮,制作的蝴蝶栩栩如生,欲振翅飛翔。其作品經(jīng)常被推送到邢臺市婦女手工加工產(chǎn)品展覽會上展出,每幅作品能賣到幾百上千元。
“清洗漂白后的秸稈不能在太陽下暴曬,否則容易變色。”在王俊民的工作室,墻上掛滿了她的作品。王俊民拿出一張紙,先簡單的勾勒了幾筆,一只靈動的喜鵲圖案躍然紙上。將喜鵲的頭部、爪子、尾巴等用復寫紙拓到秸稈做成的坯板上,王俊民開始烙燙工作。電烙鐵在王俊民手中變成了一只筆,隨著喜鵲柔和的線條不斷走動,喜鵲周圍的顏色也隨之變化。不到30分鐘,一把把普通的秸稈變成了精巧的藝術品。
俗話說,三十不改行,四十不學藝。王俊民學秸稈畫,是51歲退休后才開始的。
王俊民在制作秸稈畫
2013年,王俊民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一期關于秸稈畫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一直喜歡手工藝的王俊民眼前一亮,產(chǎn)生了學習制作秸稈畫的想法。
制作秸稈畫看起來容易,可學起來難。秸稈畫首先是畫圖,這就難倒了王俊民,51年從未接觸過畫畫的她,畫出來的第一幅畫,把自己都逗笑了。因為她自己都不知道畫的是喜鵲還是小雞。
其次,就是烙燙,作品顏色的濃淡、溫度、力度、時間都要掌握到位,作品才能顯示出層次感、立體感。剛開始的時候,由于火候把握不準,要么溫度低,燙不出花樣來,要么時間長,秸稈都燒透了,整天屋子里煙塵滾滾。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一年多的苦練,王俊民的秸稈畫終于成形。到如今作品越來越精美,畫技越來越精巧,在3年多的時間里,王俊民制作秸稈畫200多幅,價格也從最初的300元到了700元,好的能賣上千元。
“制作這秸稈畫要的就是精細,你看著孔雀上的羽毛,龍的鱗片都要一個個粘貼,太浮躁的人干不了這細碎的活。我現(xiàn)在最大的希望就是這門手藝能傳下去,秸稈畫在邢臺一定會大放光彩。”王俊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