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5 日9 時左右,記者迅速趕往圖片中男子釣魚的位置,在途經武烈河鐵道橋小老虎溝口一側時,看到有一名垂釣男子及一圍觀釣魚市民,記者隨即拿出手機上的照片讓他們辨認,“我認識這個男的,今天早晨還碰到這位釣魚的大哥呢,他還將其釣到的怪魚大體形狀向我描述,聽其描述,我斷定大概屬于大興安嶺以北地區(qū)生存的狗魚,可以食用。”這位圍觀市民因其懂魚信誓旦旦地告訴記者。
然而,當記者告訴其該男子釣上的魚極有可能是雀鱔,卵有劇毒,人食用可致命時,他一時慌了神,并緊隨記者趕往武烈河鐵道橋旁追問附近的垂釣者。
“大爺,您經常在這釣魚,認識圖片中這個釣魚的嗎?大哥,您認識嗎?仔細瞧瞧,再瞧瞧,關系到人命……”記者和該男子一個一個地問,“沒見過,沒印象,你去那邊再問問吧……”垂釣者的回答讓記者和幫助尋找的市民頓時心里沒了底。
9 點半、10 點、10 點半……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眼看就要到中午做飯的時間了,垂釣男子的下落還沒有一點眉目,“我知道這個釣魚的,經常在鐵道橋旁那個固定的地點垂釣。”在附近工作的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的話讓記者和熱心市民眼前一亮,“但是具體住哪就不知道了。”
記者和熱心市民繼續(xù)沿武烈河岸詢問附近的垂釣者,將手機中的照片一一拿給他們看,“照片中這個女的不是大王嗎,在義泰興小區(qū)住,具體住幾號樓就不清楚了。”在情人街附近一市民看到記者手機中的照片給出了答案,瞬間柳暗花明。
“火速去社區(qū)打聽,趕在中午吃飯前找到她,別讓其誤食了,鬧不好會出人命。”附近的市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記者隨即來到義泰興小區(qū),剛走到小區(qū)正門,正巧碰到當天一同垂釣的王大姐,說明來意后,王大姐講述魚是其朋友昨天晚上7 點左右釣上來的,因其家里沒有大型魚缸,就把這條怪魚送到了她家,“我們量了量,這條怪魚足足有60 厘米長,有的人說還可以吃,味道不錯!”時近中午,整整3 個多小時,終于塵埃落定,記者一行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聽說這條魚的卵有劇毒,她吃了一驚。
在王大姐家中,記者見到這條怪魚被放在一個大型魚缸中,這條怪魚嘴形似鴨子,頭貌似鱷魚,鼓起的魚鱗很堅硬。隨記者一起來的熱心市民試圖伸手抱起那條魚仔細觀察,可那魚擺動勁兒挺大,無奈將其放回魚缸內。
隨后記者帶著在王大姐家拍到的怪魚照片來到市區(qū)內部分水族館,水族館經營者均表示此魚確實是雀鱔,學名“鴨嘴鱷”,很兇猛,食量大,在水中沒有天敵。因其較易飼養(yǎng),加上其外形特別,所以作為觀賞魚漸被引進,但因其兇猛無敵近些年已經很少引進這種魚了。
帶著疑問記者聯系上承德市農牧局水產技術推廣站高級工程師王振富,14 時,記者和王振富工程師及水產站站長一同來到了王大姐的家中,第一眼見到此魚,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專家也眼前一驚,“還是頭一次在承德見到這種魚,確實是‘雀鱔’。”
見到此魚的幾位專家告訴記者,雀鱔,也稱鴨嘴鱷,原產地北美洲的五大湖區(qū),是一種食肉魚,食量大,很兇猛,屬于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之一。它能適應低溫低氧,離水后仍能存活較長一段時間,較易飼養(yǎng),其卵有劇毒,人食用后可致命。“廣東一養(yǎng)殖戶的魚塘曾‘混’進兩條雀鱔,結果一個月的時間,整個魚塘的魚都被吃光了,其危害程度可見一斑。”水產專家指著魚缸內的雀鱔告訴記者。
雀鱔緣何現身武烈河,專家表示,很可能是盲目放生行為造成的。雀鱔作為外來入侵物種,有“淡水魚殺手”之稱,會對本地的漁業(yè)物種造成極大威脅,如形成較大的種群甚至可能破壞當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專家提醒市民在垂釣過程中遇到雀鱔時,應盡量小心避讓,請專業(yè)人士捕殺,若市民有捕獲的,不應放生,要交給相關部門處理,避免對我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危害。
近日,一條“毒魚”的消息在承德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不斷轉發(fā),引發(fā)網民擔憂。為避免有人誤食,記者與市民聯動展開全城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