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孩子鼓搗家長的手機,玩玩游戲什么的,很多家長都不太在意。李女士就是這樣,讀二年級的兒子平時經常拿著她的一部手機玩游戲,她一直也沒當回事。沒想到的是,從3月19日到22日,兒子為了在游戲中買“裝備”,竟消費了她銀行卡里的6000多元錢。
家長講述 兒子玩手游花了6100元
前幾天,李女士的手機上接連收到多條銀行卡消費提醒,她還以為是垃圾短信,沒有點開看。3月22日中午,李女士的丈夫用了下她的手機,這才發(fā)現短信中稱,從3月19日到22日,李女士的銀行卡被分21次劃走了一共6100元錢。21筆消費記錄中,少則幾元,多的有1000元。
看到這些消費記錄,李女士很費解,因為她最近根本沒有刷卡消費。這6000多元錢去了哪里?難道是被盜刷了?李女士急忙來到附近的銀行打了一份消費清單。經過銀行工作人員核實,這些錢最后轉到了一家游戲公司的賬戶上。
這時李女士突然想到了8歲的兒子丁丁(化名)。她與丈夫平時工作都很忙,周末沒時間陪孩子,怕兒子獨自在家有事聯系不上她,就把自己的一個手機丟給他使用。丁丁經常拿著她的手機玩游戲,這筆錢會不會是兒子花的?李女士回到家一問,丁丁承認,的確是他用這些錢買了游戲裝備。
事件進展 游戲運營商稱可返還費用
李女士告訴記者,丁丁用手機下載了一款手游,游戲中每次通關或需要購買好的“裝備”時,都需要使用“鉆石”,一旦“鉆石”不夠,就會提醒玩家購買。這6000元錢,丁丁都是買“鉆石”用了。購買“鉆石”使用的是微信支付,丁丁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記住了李女士的微信支付密碼,因此才能操作成功。
李女士感覺這筆錢花得很心疼,那么,8歲男孩刷走的這筆錢,還能不能討回來?昨日記者就此事咨詢了北京大成(石家莊)律師事務所律師霍繼強?;衾^強介紹,法律規(guī)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丁丁的行為必須經過母親李女士的同意才能生效,游戲運營商應該返還這筆錢。不過,取證可能存在一定難度,李女士需要提供證據,證明的確是孩子自己的行為,而她對此毫不知情。
記者也聯系了這款游戲的運營公司??头藛T表示,該公司有相關政策防范未成年人消費,李女士可將自己的身份證和兒子的身份證明,以及消費記錄清單、游戲賬戶信息等復印后,以文件形式發(fā)送給公司,相關負責人審核通過后,即可將這筆錢返還給李女士。
記者調查 手游中遍布誘導消費環(huán)節(jié)
昨日,記者用手機下載了幾款手機游戲,發(fā)現注冊過程都很簡單,沒有任何審核、驗證玩家是否未成年人的措施,有的還能通過微信、QQ、微博等賬號直接登錄。在游戲中進行支付也很簡單,只要知道支付密碼,便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等平臺進行支付。如果用戶開通了小額免密功能,甚至不用輸入支付密碼,點確認就可以完成支付。
這些游戲中設置了很多消費環(huán)節(jié),以各種方式吸引玩家消費,比如通關需要、購買裝備需要、更換更“厲害”的角色需要等等。一名手游玩家告訴記者,有的手機游戲還會故意設置消費“陷阱”。比如不少游戲的“返回”按鈕是在左邊,“確認”按鈕則在右邊,和人們平時的使用習慣正好相反,不用說未成年人,成年人也難免點錯。
記者在下載這些游戲時還發(fā)現,很多游戲都有分級。丁丁所玩的那款游戲便標注為“17+”,說明這款游戲“含有偶爾、輕微的卡通或幻想暴力;頻繁、強烈的色情內容或裸露等”。盡管平臺有這樣的提醒,但未成年人下載游戲依然很容易,幾乎沒有任何限制。
教師呼吁 加強對游戲行業(yè)的監(jiān)管
石家莊市莊園小學的黃素梅老師表示,現在的孩子都是在電子設備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很多學生也經常帶著電子產品來學校。類似于丁丁的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負主要責任。
黃素梅稱,游戲本身就具有誘惑性,孩子們好奇心強、防備心弱,很容易被其吸引。家長平時應該對孩子多一些關注,自己也要注意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最好多帶孩子做些戶外活動,這樣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想讓孩子適度玩一些游戲,家長最好選擇擇適合兒童玩的單機類游戲,并盡到看護義務。對陷入不健康手游的孩子,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黃素梅同時呼吁相關部門加強對游戲運營商的監(jiān)管,規(guī)范游戲中的消費項目,避免人們誤點擊錯誤消費。游戲開發(fā)商也應多開發(fā)健康的、正能量的游戲,增加游戲難度,增設技術門檻,限制未成年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