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牽動人心。近日,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在接受采訪時談到,“(病毒)爆發(fā)的源頭是海鮮市場,實際上很多都是野味。(病毒)從野生動物傳到人存在很大的可能。”鐘南山表示,根據流行病學分析,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袁國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呼吁,我們都不應該吃野味。我們一定要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命和他們棲息的地方,因為他們和我們是同一個地球圈里的居民。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最終需要官方調查給出結論,但從種種信息分析來看,疫情爆發(fā)背后,很難完全排除“野味”這一因素。因此,在此緊要關頭,“拒絕野味,人人有責”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現在起,除了做好日常預防之外,杜絕對“野味”口腹之欲,最大程度減少病從口入的風險,應成為社會自覺。
一些人類傳染病與食用野生動物密切有關,這已經是一個常識。十多年前的那一場SARS疫情,就被懷疑由果子貍傳播。這么多年以來,即使“拒絕野味”的宣傳不曾停歇,即使從營養(yǎng)學角度看,野生動物往往不具備更高營養(yǎng)價值,但在現實中,一些人依舊對于“野味”情有獨鐘。這背后,既有獵奇、炫富等原因,也有錯誤觀念和非法利益的驅使。
尤其是,在個別地區(qū),食用“野味”似乎更是一種風尚。不論日常請客聚餐,還是逢年過節(jié),食用野生動物,都會成為一些人的選擇。甚至,此前還有人將“野味”發(fā)到朋友圈,主動炫耀而“投案落網”。種種荒唐背后,往往有一條隱秘的地下野生動物交易鏈。在這條交易鏈中,穿山甲、蟒蛇、獼猴、巨蜥、熊掌等“野味”大受歡迎,在滿足了某些人的貪欲、破壞生態(tài)平衡之外,也埋下了衛(wèi)生健康方面的隱患。
因此,拒絕“野味”,剎住歪風,除了加大宣傳和科普,更需要執(zhí)法和法律層面的剛性約束。
其實,在保護野生動物,杜絕非法食用“野味”上,我們并不缺少法律法規(guī)。我國《刑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都有明確規(guī)定和相應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還曾專門出臺《關于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關規(guī)定。這些法律法規(guī),對于非法捕獵、販運野生動物加大了處罰。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更是堵住了那些購買、食用野生動物者的口腹之欲。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層面的剛性約束,更需要嚴格的執(zhí)法“助攻”。供需兩端齊發(fā)力,重拳打擊販賣和食用“野味”的違法行為,讓涉事者切實承擔法律代價,類似亂象才可能大大減少。
總之,不論什么時候,食用“野味”都不應得到提倡和鼓勵。尤其是疫情當前,拒絕“野味”更應成為每個人的文明自覺。此外,相關的執(zhí)法監(jiān)督和查處,以及公益保護行動更不能缺席。拒絕“野味”,人人有責。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平衡的同時,才能真正助力公共衛(wèi)生健康。(特約評論員 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