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6日消息稱,研究人員通過多年對黑頸鶴習性、遷徙路徑等不間斷研究,每年至少有1500到2000對黑頸鶴在青海繁殖,該數據占到當年全球黑頸鶴繁殖對數的一半。
黑頸鶴作為高原生態(tài)變化指示性物種,主要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澤及蘆葦沼澤間,1989年中國將其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并于1997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之中。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態(tài)學研究中心測算,全球黑頸鶴數量在9000只左右,其中每年繁殖對數在3000至4000對,至少有1500至2000對在青海繁殖,目前在三江源濕地繁殖黑頸鶴數量最多,超過柴達木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可可西里地區(qū)分布數量。
據了解,黑頸鶴的棲息地主要分為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途經地,其中繁殖地包括除海東市以外的青海省全境,西藏北部、阿里地區(qū)和川西及甘南地區(qū);而越冬地則在西藏雅魯藏布江河谷和云貴高原,極少數會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和印度拉達克地區(qū)。
“可以說全世界黑頸鶴種群中,大約每兩只中就有一只出生在青海。”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態(tài)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來興介紹,根據采樣、觀察、追蹤等研究表明,黑頸鶴在繁殖期內喜好以繁殖對為單位,而每個繁殖對至少需要一平方公里濕地作為“領地”,生態(tài)良好是吸引黑頸鶴的主要主因。
青海省林業(yè)廳總工程師王恩光此前表示,黑頸鶴等涉禽(指適應在沼澤和水邊生活的鳥類)對生活環(huán)境較為挑剔,黑頸鶴作為指示性物種的存在,可以說所在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正持續(xù)向好。